珍稀食用菌冬蓀首次在廣東仿野生栽培成功
嶺南食用菌家族迎來新成員。近日,由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命名發表的大型真菌新種——冬蓀(Phallus dongsun),首次在粵人工仿生栽培成功。這一突破標志著源自貴州畢節的“國家地理標志”珍稀食用菌,跨越千里在嶺南沃土扎根結果。

?廣東仿野生栽培的冬蓀(李挺、張明、黃明敏拍攝)
2020年,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李挺、李泰輝、鄧旺秋等科研人員通過形態觀察與分子鑒定,將這種生長在貴州高原的珍稀菌類確立為鬼筆屬新種,命名為“冬蓀”,糾正了長期以來將其誤定為“歐洲白鬼筆”的分類錯誤,明確了我國特有冬蓀的科學地位。
作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大方冬蓀”對生長環境極為挑剔,通常生長在貴州畢節海拔1500米到1900米的山區,要求年均氣溫12℃、相對濕度80%、遮蔭度50%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需達到150mg/kg以上。獨特的生態條件造就了其卓越品質:海藻糖含量不低于300mg/g,鈣含量超過400mg/kg,更以口感脆嫩、久煮不糊而備受推崇。

?廣東仿野生栽培的冬蓀(李挺、張明、黃明敏拍攝)
盡管大方冬蓀早已遠銷華南,成為廣東食客追捧的珍品,但廣東此前尚未開展人工仿生栽培。溫暖濕潤的嶺南氣候與高海拔的貴州山區形成鮮明對比,讓“高原隱士”適應新環境成為科研團隊的核心挑戰。
在廣東南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周平研究員團隊的協助下,省科學院微生物所基于在大型真菌生長條件領域的研究優勢,結合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的“貴州經驗”展開合作,通過針對性篩選海拔較高、氣溫較低、濕度較大且具備適當遮蔭度的山地,最終成功實現冬蓀在廣東的仿野生栽培。
據《中國藥用真菌圖志》記載,冬蓀具有活血功效,其提取物還被發現有潛在的抗癌、抗痛風價值,市場前景廣闊。貴州畢節目前已發展冬蓀種植3萬畝、年產量達3500余噸,冬蓀干品售價可達每斤350元到500元,干品畝產通常在60到80斤之間,規模化種植后每畝收益可達2萬元以上,加工后產值更能提升至5到10萬元。
李挺表示,接下來,團隊將進一步優化技術,推動冬蓀在廣東地區的規模化種植。“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份來自烏蒙山的‘山寶’將成為廣東餐桌上的‘常客’,更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動能。”他說。
來源:南方+
